是否需要有園區才能搞高科技?

搞科技, 有無需要園區這樣野, 其實要好睇搞乜野. 有當然好過無, 但有園區唔代表搞得到科技, 但無, 有D科技野係搞唔到.

一個產業, 點解會集中在一個地區? 這個不只係傳統行業現像, 高科技工業, 甚至軟件業都係一樣. 否則, 在網絡通訊發達的今日, 為何美國的科技產業會集中在矽谷?

集中在一個區的原因, 係因為產業鏈. 講返香港, 傳統製衣業集中在長沙灣, 膠廠集中在新蒲崗, 五金鐘錶在官塘, 電子廠在葵涌. 而在深水埗鴨記做電子零件批發, 大角咀新填地五金, 布去汝洲街, 木去南昌街, 等等. 集中原因, 因為配套, 交通方便, 行家買貨借貨都容易. 重有融資, 會計, 法律之類. 所以山卡啦地方, 產業配套唔齊好難搞得起.

這個, 在中四地理有講.

而高新科技, 有無需要園區? 其實係有, 園區配套齊, 係對所有園區的公司有幫助的. 而且, 在管理, 環保, 排污等問題上, 更易集中處理. 如要搞生物科技, 廢料要怎處理? 做精鋼, 冶金, 電子, 太空科技等, 廢氣, 污水, 甚至輻射廢料要怎處理? 一個真正搞科技的園區, 係有配套去解決問題. 至少, 若配套足, 實驗室, 工具, 機器, 可以互相借用, 可減少不少重覆開支. 相同公司, 有單做唔切可以互射單. 相輔相成.

至於香港所謂的園區, 到現時為止能否真的做到有足夠配套? 至少我覺得未夠. 要CABLE無CABLE, 要MON無MON, 要USB無USB, 要HD無HD, 要MOUSE無MOUSE, 要KEYBOARD無KEYBOARD, 衰起上來壞機, 要坐成個鐘車出去買. 另外, 裡面的公司能否做到互相補足? 單能否互射? 我現時為止不覺得這方面做到, 我要搵UI人, 好難搵. 要搵FN人, 好難搵. 我想搵一D可以FIT我們SOLUTION的IOT公司, 又無喎, 因為大多只做自己產品, 又要自己一條龍做系統平台, 要做平台的亦不會找到我們. 總之好多公司錯配, 咁點會吸到人, 點會搞到新野? 個個都在REINVENT THE WHEEL. 數碼港好少少, 至少有郵局. 科學園更仆街, 連郵局都無, 點寄野?

香港D園區, 所謂配套, 得談笑. 以為四周有COFFEE SHOP就可以搞到高科技. 與其靠人, 不如靠自己.

午夜夢廻: 夜觀銀河

話說不同的朋友在Facebook上,不約而同地在這幾日內,post銀河的照片,真是有趣。(有趣在不知何解同時在這時候post ,可能上天有諭示。因現時不是銀河最美的時候,銀河最美的時候是在夏天,因為地球在夏天晚上大部分時間是對著銀河中心,所以有七夕)令我想起小時候,夢想是做一位天文學家。我的天文學知識,是在圖書館的科學書看回來的。

有一套兒童科學叢書,是我的啟蒙老師,該叢書是科普讀物,當時尤好天文、物理同地球科學,在小學時已熟讀,之後就去看成人圖書館的天文物理同地球科學的書。當時的理科知識,夠我整個中學甚至大學用,但當年中學讀書考試,問題在我跨不過英文這難關,因此在日後由於成績關係,已不敢再想天文學⋯⋯

Continue reading “午夜夢廻: 夜觀銀河”

復興工業, 是不為也, 非不能也

要香港工業復興, 最重要係生產資本.
生產資本不單單是錢. 而係生產機器同技術.
錢, 只要有機器, 有產品, 計到生產量同出貨期,
就可以有訂單, 就自然會有錢, 有資金流.
香港復興工業, 是不為也, 非不能也.
但再過多幾年係不能也, 非不為也, 因為香港工業斷層已過20年,
當老師傅過生, 技術不能承傳, 生產資本就不會存在.
由於大陸不信香港人, 香港人以前教識大陸人的西方工業技術, 是不會傳返到香港人身上. 而因為香港已脫離英國, 好像以前香港政府引入英國, 美國, 西德等技術機會亦不再存在.
因此, 香港工業復興, 是這幾年內, 香港最迫切要做的事,
就係需要以前的老師傳出山, 可以將老一輩的技術承傳下來.
否則, 香港永不翻身.
可惜, 前題係, 我們需要地方做工場, 另外就是機器, 以及可以少批量生產的高增值產品. 我們需要說服香港的工業家, 至少在香港設立一條小型生產線, 以作為技術承傳, 訓練下一代人才.
工業生產, 是一門好專業技術, 不是讀書就得, 而一定需要經驗, 才會理得掂條生產線.

香港郵筒

曾幾何時在1997年時, 香港絕大量的郵筒仍是紅色皇冠郵筒. 97年98年”回歸”後那年, 立即花錢把紅色油成綠色, 原因係, 中國郵政傳統, 係用綠色郵筒, 因此大陸同台灣都係用綠色, 因香港”回歸”成中国地方, 所以政治正確要油綠色, 是乃去殖第一步. 同期, 由於新方形郵筒的皇冠並不是鑄的, 而係用縲絲上的, 因此上綠色同時拆了下來.

去殖第二步, 大約2000年附近, 本來香港9成郵筒都係圓筒形皇冠鑄在上面的郵筒, 另有小量小型方型鑄造皇冠郵筒, 那時, 郵政署用了大錢, 把9成9的鑄造皇冠郵筒, 更換成新方形郵筒, 只有少量仍保留在半山同遊客區. 那時有郵政迷成立了個救救郵筒行動, 去買郵政署的廢棄郵筒, 以免全數變廢鐵, 可惜只有很少人響應. 英國郵筒傳統, 會在郵筒基座上鑄上出廠的年份同工廠名, 香港有部份有歷史價值, 英國名鐵廠出品的郵筒因此被毀. 而香港出廠郵筒的歷史亦被毀.

如果要出聲的, 當時應該要出聲. 現出聲已太遲, 因不少有價值的歷史, 不少已在1997年後的10年內被毀.

這些郵筒小知識, 要不是當年郵政迷成立了個救救郵筒行動, 我都不會知, 去到英國讀書時, 望著英國郵筒, 就懂得怎看, 怎欣賞.

以前讀中史, 話中國人好喜歡記史, 編年史, 但我去完英國讀書, 發現英國人更喜歡記史, 任何公家物件都有出廠廠名同年份, 真正可以做到編年史, 看到整個英國發展史.

英國人, 比中国人, 更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