颱風派比安, 令香港經歷過一個近十年來, 破壞力最強的一個三號風球.
天文台在此事件中, 受到輿論及普羅大眾的怒罵,
談何解那麼大風都不掛八號風球.
而天文台台長力指掛三號風球是依據科學數據和指引,
以港內平均風力來作為根據, 在港內平均風力只有62km/h下
(63km/h以上為8號風球),
掛三號風是正確的造法, 說要衡量對香港的影響,
又說是對得住良心什麼的, 又說沒有政治壓力.
而地下天文台台長就質疑天文台只以港內平均風力來作準,
而忽視其他非港內測風站的數據,
是視香港市民安全之不顧,
因除了港內的測風站,
其他測風站所錄得的平均風速都達致烈風或暴風程度.
又認為採用三十年前的準則不合時宜.
香港各界對天文台今次做法都有不同議見,
有的是支持, 有的是以陰謀論質疑.
以下只本人在今次3號風球所見的.
早上聽新聞, 7:30分港外所有渡輪航線停航,
本人還在說有沒有錯, 只是3號風球, 船都要停航? (因為長洲在吹暴風27.5m/s)
本人家在石硤尾, 是市區, 但由家到地鐵站這段路,
要扶著柵杆才能前進, 在過馬路時, 險被風吹倒.
在本人工作的地方數碼港, 不是巴士站牌倒, 都是樹倒,
公司車改走了不少路.
本人工作公司有不少同事是住東涌, 他們花了很多時間才能回到公司.
在新聞看到有市民給吹走的垃圾桶撞倒.
貨櫃碼頭的貨櫃給吹倒, 有2位市民險些給倒下的貨櫃擲死.
此次三號風吹倒了6百幾棵樹, 比上次十號風球的近300棵樹強一倍有多.
機場因吹暴風, 及有風切變, 幾百班航機取消.
天文台應慶幸今次風災沒有帶來大破壞及人命傷亡,
亦要慶幸三十年來, 城市發展愈來愈好, 房屋和護士牆愈來愈堅固.
在七八十年代及90年代初, 香港還有很多木屋區, 臨屋區, 船屋等,
維港兩岸大廈亦沒有現時那麼高, 維港亦比現時寬,
以前的貨運碼頭集中在上環, 西環, 尖沙咀, 紅磡, 油麻地, 大角咀一帶,
打一次風, 都會有山泥傾瀉, 強風吹走民居, 市民, 船隻等.
打一次風, 都會有市民無家可歸,
打一次風, 政府都要出大量人力物力賑災, 安置無家可歸的市民.
打一次風, 造成的經濟損失非常巨大.
打一次風, 要走一次難.
掛風球的作用, 是把一大堆科學數據, 經專家分析, 把其形象化,
以一個簡單的訊息, 向市民或經港的船隻,
說現時的天氣狀況, 讓市民知道有沒有危險,
要作出怎樣的行動, 防範.
市民對風球的反應, 1號, 就會有風來, 3號, 有機會打得成, 要防風,
8號以上, 有危險, 要留在安全地方, 如防風站(又或, 有假放).
有人指出, 風球是
向港內船隻發佈有關熱帶氣旋情況及大約位置的消息.
因此以港內平均風力是正確造法, 而今次掛3號風是正確的.
但若是只向港內船隻發佈有關熱帶氣旋情況及大約位置的消息,
(即是對船長說, 現在出海是不是時候)
本人相信, 天文台會掛8號, 因除了港內的測風站外,
其他在主要航道附近的測風站, 都錄得平均風均達致烈風或暴風程度,
這些風都足以吹翻船或把船吹離原本的航道.
而這次3號風, 港外的船是停航的,
這表示, 船公司都認為出港會有危險, 所以停航.
因此那位人兄以這理由來支持天文台, 有所不足.
在天文台網頁上:
香港天文台:以科學保障大眾安全,建設美好社會,樹立世界模範。
若是以科學保障大眾安全,
那麼除了港內的測風站只測到強風程度,
而其他測風站, 包括青衣等人口多的地方, 達到烈風或暴風程度,
那麼又是否以科學保障大眾安全?
有人說, 人們看風球, 應要看附加資料,
如 “現 時 港 內 普 遍 吹 強 風 , 離 岸 海 域 及 高 地 間 中 吹 烈 風”,
但人們通常只會看最簡單的資訊, 如幾號風, 很少會看附加資料,
而且附加資料要在網頁, 或新聞中才能得知,
未必人人都會有時間去看新聞.
還有就是, 並不是所有人會明白附加資料中的內容,
科學的術語, 不會有很多人明白其內容所表達的真正意義,
要不然何解那些什麼能量水廣告還能大行其道?
就是因為要能更容易表達一個訊息給大眾, 所以需要用風球.
天文台早幾年換了新台長,
這位台長和前任台長, 雖然都是用30年前所制定的標準來掛風球,
但明顯地, 2位台長發風球的準則有很大的分別,
人的適應力有限, 若作出太大改變, 人是不能適應的,
而且, 有很多時, 人是以經驗來判斷,
如已習慣3號風的情況會怎樣, 8號風的情況會怎樣,
一下子改變了準則, 人就會不能適應, 而忽視了新準則下3號風的危險性.
希望新台長不是因某些壓力, 而和上任台長的準則差別太大,
從而忽視一些潛在危險, 而威脅到市民安全.
希望天文台真是
以科學保障大眾安全,
而不是以某些考慮,
來衡量掛風球的準則.
題外話:
前一陣子, 公司為慶祝成立8週年,
除247外, 全體員工到了蒲台島活動,
在蒲台島碼頭上, 有一塊碑, 上面刻著建這碼頭的原因,
是因為原碼頭給颱風愛倫吹毀,
因此建這碼頭, 並刻碑記錄.1983年的颱風愛倫(Typhoon Ellen,8310),是在西北太平洋上生成的其中一個颱風。愛倫於8月在西太平洋生成後,掠過巴林坦海峽及東沙群島,橫越南中國海,然後正面吹襲香港,之後在澳門及珠海之間登陸並移入內陸。香港一度為愛倫懸掛10號颶風訊號達八個小時。
9月7日上午5時,愛倫中心在香港東南偏東420海浬,皇家香港天文台懸掛1號戒備訊號。次日早上7時45分,天文台改掛3號強風訊號,香港的風勢亦在當天下午開始加強至強風程度。當天下午4時45分,天文台發出8號東北烈風或暴風訊號。晚上9時,潢瀾島開始風力達烈風程度;午夜後更進一步加強,至9月9日子夜至清晨1時,潢瀾島風速由每小時56海浬增強至每小時76海浬。天文台在1時改掛9號烈風或暴風加強訊號。在一小時後,即淩晨2時改掛10號颶風訊號。愛倫自東南向西北在香港以南掠過,其中心於早上7時最接近香港,當時位於大嶼山西南角分流以外約七海浬。香港境內潢瀾島最先感受到颶風,在4至5時錄得最高風速每小時86海浬。長洲則在6至7時錄得最高風速每小時90海浬,陣風128 海浬。香港島南端之赤柱亦錄得每小時平均87,陣風134海浬。海港之內,青洲每小時平均風速為74海浬,陣風119海浬。至上午10時,大部份地區風力下降至颶風程度以下,天文台改掛8號東南烈風或暴風訊號。至下午二時,大部份地區轉吹西南風,天文台再改掛8號西南烈風或暴風訊號。到下午5時半,風力下降至強風程度,再改掛3號強風訊號。最後在9時20分除下所有訊號。在9月8日至10日,愛倫共為香港帶來232毫米的雨量。
在香港,愛倫導致10人死亡,12人失蹤,333人受傷,1600人無家可歸。愛倫造成的船隻損失超過溫黛及露絲,44艘遠洋船遇險,26艘共25萬噸擱淺,23艘碰撞。其中1艘9,300噸的台灣貨船撞向青衣美孚油庫,油庫卸油裝置完全被破壞。一艘6000噸塞浦路斯貨輪撞上長洲東灣。300多艘小艇及遊艇沉沒,一艘五十六米風帆在香港以南十二海浬遇險,船上九人只有一人獲救。新界及大嶼山約80,000戶停電,市區內150處水浸,當中美孚新村水深達2米。新界農作物損失約港幣5000萬。保險業在風災中的賠償在港幣3億元(當年幣值)以上。
愛倫亦為廣東省八個縣帶來嚴重災害,最少16人死亡,92人受傷。